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
聘书
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
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
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六礼
纳彩
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并携带一定礼物,故称。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
至雍正初,禁糜费,凡官民皆不得用财礼云。
问名
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使男女门当户对和后卜吉凶。
后问名范围扩展到议嫡庶、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多侧面。问名也须携带礼物,一般用雁。我国广东海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常用槟榔作为问名携带的礼物。
纳吉
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
又称过大礼、纳成。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此时聘礼与回礼均为实物,多为双数的吉利数字。
请期
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亲迎
或称迎亲,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
离婚
和离
放妻书。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蛾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
义绝
强制离婚。唐律首次规定。
不同地方对于彩礼要不要,怎么要,要多少,其实是有很多约定成俗的规矩的,有的地方流行双方都不弄彩礼嫁妆,有的地方流行嫁妆不提彩礼给足,有的地方流行彩礼给多少,嫁妆加多少回礼,这些不一定是对的,但一定是契合当地的。这套习俗自古传下来就是如此,并且是基于古代夫妻双方大概率是同一地区的人,并且父母包办婚姻居多,所以针对这套习俗的挑战极少。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就没有人有意见了,不患寡儿患不均。
而到了现代,主流已经是自由恋爱,外地上大学特别常见,跨区域婚姻比比皆是,这时,冲突就产生了。
这看似是男女对战,实际上是不同文化的对战,所以往往双方都是理直气壮,特别刺激。
—— 半佛仙人
古代人揭开还未见过面媳妇的红盖头时的心情,是不是和现在刮刮乐的感觉一样?
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
彩礼:厚嫁之风多出于男多女少年代,或者说和平年代?毕竟在古时候战乱年代的话,男性应征入伍,那么就会战死沙场,导致女多男少,也就是说供大于求。在和平年代假如因为某些特定原因男多女少,那就会出现供小于求的状况,所以一家女百家求的状况就出现了,既然可选择的余地大,那么就需要比较了。
既然比较,才华学识品德性格之类的,一时半会也摸不准,并且难以衡量。索性直接用金钱衡量,品德优劣、学识高低不好说,但是钱多钱少够清楚了吧?
先秦昏礼于黄昏举礼,不举乐,不庆贺,古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情。
三书六礼娶亲固然麻烦,但是现在看来,繁琐的流程还是比较有用的,请参看仪式感一文。
仪式感可以提醒新人身份转化,仪式感绝对会增进两人的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