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篇论文,作者罗伯特·弗莱彻是个人类学家,同时也是个”野奢”漂流项目的向导。他发现,很多”探险旅游”,其实和”皇帝的新衣”很像,其中充满了”看破不叫破”、心照不宣的秘密。

客户其实不想要真正的冒险,但假装自己想要真正的冒险。

商家其实不能保证真正的安全,但又处处暗示客户自己的项目不会真的死人。

商家在不危险的地方会夸大危险,让客户觉得值回票价,比如在根本不危险的流域吓唬客户,让客户觉得自己要”与死亡擦肩而过”。

但在真正危险的地方,商家其实又要降低客户对风险的感知。如果客户真正觉得自己可能会死,就不会去购买。所以商家通常会宣传其”无可挑剔的安全记录”,并称之前没有发生过死亡事件。

商家卖给客户确定性(客户清楚地知道自己购买了什么,行程精确规划,反复销售,可以精确到哪一天哪个时段是什么行程,每个行程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把客户捧成敢于面对不确定的勇者。

整趟旅行被视为一次冒险(兴奋、危险、肾上腺素),但又要消去真正冒险里特有的艰辛、不可预测、自主自发、随机应变、新奇、不确定性,最后的结果其实根本不是一次冒险。

因此,整个漂流项目就满是各种互相矛盾的”既要……还要”。

商家一边宣传”安全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一边让客户签”风险已知,自担责任”。

商家一边宣传”狂野”,一边宣传”舒适”。

客户本身其实对冒险一无所知,所以经常会提出离谱的问题或要求,比如有客户曾经问导游漂流结束时会不会漂回起点(但甲方最大)。

客户是很喜欢确定性,不喜欢未知数的,所以经常会问弗莱彻,”我会不会在漂流里掉下船?”如果回答”不知道”,客户会很不舒服。回答”会,在激流里我们都会掉下船”反而让客户安心。

客户在落水时通常陷入不可置信、完全没有自救的努力,这说明客户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可能面临的危险,而是接受了商家暗示的”绝对安全”。

导游在客户恐慌时会不惜一切安抚客户,「有时人们会感到恐慌,我必须淡化这种情况以使他们感觉好一点。人们问我:”我会死在这里吗?”好吧,你当然可能会死,但我不能真的告诉他们这一点。」

导游私下聊天时表示,”我认为如果这些人中有人真正知道自己会发生什么,那么没有一个人会在那里。”

客户是无能的,如果客户有能力,就完全不需要参与商业团,然而,商家需要让客户觉得自己有能力。需要给客户安排点事情做,以让客户感觉自己是旅行中有价值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导游通常会要求客户划桨,虽然客户的划桨是不必要的。导游也经常要赞扬客户的努力,即使客户其实根本不努力。

许多导游认为,如果没有客户,他们的工作会更容易,因为客户只是”妨碍”。对于许多导游来说,旅行中不确定性(冒险)的主要因素是客户的不可预测性。

导游经常会觉得有些客户压根不该参与,有导游说,「有很多次旅行我都在想,’这个人不该在这里。’他们要么运动能力差,要么情绪不稳定。」

许多导游认为大多数客户高估了自己对旅行的贡献。

但这正也是”探险旅游”/”极限旅游”能在富豪圈里大获成功的原因。

商家知道自己在骗客户,客户也知道商家在骗自己。但双方心照不宣地共同创造一个”客户很勇敢/客户很能干/客户很安全”的幻觉。

财富密码公式如下:

增强对”表面”风险的认知(创造”风险的幻觉”)+ 最大限度地减少(并掩盖)”真正的”危险

富人对于登山、深潜、太空旅游的追捧,与其说是对探险的向往,不如说是在”刷成就”,收集一种新流行的奢侈品,一种新风行的社交货币。投其所好的商业公司定制极限旅游,卖给富人的正是刺激感和成就感,以及”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也能体验命悬一线的感觉”。

当普通人在大众景区当”流水线公主”时,被一条龙服务送到天上海底山巅的富人,何尝不是在当”流水线探险者”?

作者:罗伯特·弗莱彻

转载:游识猷

注:原论文缩译,感兴趣的可以去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