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这东西,可以算是婚姻道路上的老大难问题了,就连最新的《民法典》都明确指出不能以婚姻为形式来达到赚钱目的,可见是非常普遍且恶心了。
但这时候有趣的问题就来了。
既然是这么一个恶心且普遍的难题,那为什么在今天还是如此大规模频繁出现呢?
这东西也不是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呀?
总不能是全民抖M吧?
那么,彩礼这个东西的存在,它到底合不合理?
我觉得,不合理。
但不合理,不代表不会存在,毕竟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合理但存在的事情多了去了。
又或者说,我们对于“合理”以及“不合理”的认知,本身就是被自己的“三观”以及“屁股”所决定的,而我们的“三观”,跟我们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地域文化乃至时代因素有关。
讲白了就是,有人觉得天经地义,有人觉得拉屎放屁。
所以基于彩礼的博弈,就会特别刺激。
与人斗,其乐无穷。
在旧秩序这边,从农耕文明和村社文化来说,彩礼是一个非常合理的事情,它最早是一种礼数的呈现。
几千年前,尊崇儒术的上流人士结婚流行“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有四个步骤都会涉及到送礼。
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送礼更多是夫家走个过场,微微一送略表尊重,在乎的是仪式感和象征意义。
但随着这种婚俗礼仪逐渐渗透到民间,多的礼仪规范没留下,唯独倒是把彩礼这个传承得透透的,并且还赤裸裸地成为了主要节目。
为啥?
因为这个数额大,而且还不用回礼。
而到了现代,都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那彩礼是不是就变畸形了呢?
这个就要看你怎么理解这个问题了。
从自由恋爱的角度,这东西当然恶心。
但如果从最功利的商业角度,这东西的存在虽然也不合理,但具有可解释性。
啥意思?就是不认同,但说得通。
大家讲道理,因为女性存在独有的生育价值,结婚怀孕对女性来说是笔巨大投入,不管是个人的健康,还是时间的付出,又或者是职场的歧视,通通占不到便宜,甚至还要吃到很大的亏。
加上如果离婚了,各种骂名或者风言风语的打击也够人喝一壶,目前社会对于离异女性还是很不友好的。
所以这个时候,彩礼作为物质补偿,是这里面的一个平衡点。
还是那句话,不认同,但从功利的角度,逻辑上说得通。
娶老婆的“三大件”从最早的桌椅板凳和家电,演进成现在的车子房子和票子,样样重如山,少说都要上百万,很多男青年不堪重负,极端点的干脆转变性向了。
毕竟男孩子多么可爱。
关于彩礼的数额这些年是怎么越涨越高的,要找原因,先来看看这些高价彩礼的分布地区。
一类是暴发户集中的地方,集体性的突然富裕最可能的原因,是拆迁或者成为被开发新区。
这种因为土地资源而一夜暴富的当地居民,由于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财富的指数级跨越,心态会很膨胀,满满都是优越感和虚荣心,原本和自己过去一个水平线的家庭基本看不入眼,在找对象上,就会从彩礼来体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人类真的是打心眼里喜欢凡尔赛。
再一类,就是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往往有个很魔幻的现象,越穷的地方,彩礼越高。
为啥?说现实点,就是因为没钱。
因为大家都没钱,所以就要想办法收钱,讽刺的是,收来的钱,可能还会以相同的场景再花出去。
这叫做彩礼循环经济。
但是吧,这个循环体系被打破了。
因为城市化进程也导致农村人口流动的加剧,婚姻的梯度选择使外出务工的女青年更倾向于嫁到条件更好的城里。
哪怕嫁不到,也不愿意回家结婚。
于是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地区男女性别比例的失衡,也就是说,农村男青年们不得不掏更多彩礼钱出来,参与竞标数量日益稀少的适婚女性。
而且,也正是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机会提升了大家作为劳动力的价值,那么这时候,彩礼成为男方对女方家庭劳动力转移的一种补偿也理应随之提高。
这叫做,彩礼循环内卷。
其实彩礼涨价不要紧,只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那就不是事。
但彩礼之所以成为了大众的矛盾,根本点在于这套交易体系,只有在地方村社文化下才玩儿的转,因为大家都默认了这件事儿。
被这笔交易辐射到的周边人有点玩不动了。
你们的规矩,凭什么要老子遵守?
爱咋咋地。
另外我们都知道,婚姻是两个家庭的问题,年轻人手上没钱,只能伸手向爸妈要,就意味着父母们节衣缩食省了大半辈子的资产要在下一代婚嫁的节点进行转手,这种财富重新分配的情形很容易造成父贫子富,代际关系失衡,那些掏空六个钱包去一线城市扎根的年轻人对此应该体会很深。
问题是,这属于父母自愿的奉献,并不是他们的应尽职责,更不应该被道德胁迫。
所以你看到很多婆媳关系紧张,或者妈宝男难以脱离原生家庭,最根本的经济原因是在这儿。
除了父母辈因婚致贫感到喘不过气,因婚生怨让民警也很窒息。
尤其是现在很多不成熟的小年轻闪婚闪离,解除婚姻关系的时候讨回彩礼就很麻烦,搞不好还要闹出法律纠纷。
有学术调查发现,现在的农村彩礼纠纷案件数量在持续攀升,涉案标的额也在增大,结案方式上判决多、调解少,也就说,因为彩礼打得鸡飞狗跳、不可开交的人越来越多了。
所以,劝诸位谨慎结婚,社会维稳靠你我,警察扫黄打非已经很忙了,不要再给基层治理添烦恼。
大家都过的不容易。
这件事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
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口号宣传呼吁了这么多年,但结果证明,力度不够。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彩礼才是真正撼动农村地区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思想的铁血手段。
奏效理由很简单,因为生儿子不划算了。
反而是生了女孩全家都喜气洋洋,有些已经生了儿子的农村家庭夸张的甚至计划去外面领养一个女儿,长大了直接嫁给亲生儿子省笔彩礼钱,简直魔幻。
男女婚嫁中的博弈自古以来就存在,只是说过去受限于村社文化圈子封闭,而且也没有互联网这么发达的信息扩散工具,大家就在自己的小半径范围内传播。
但通过现在互联网媒体的广泛传播,一些极端的负面案例就很容易从点到面的激发大量性别共情。
就像当年闹大的翟欣欣逼死程序员前夫的事件,从婚前到婚后疯狂搜刮对方,吓得程序员这个工种一个个像惊弓之鸟,赶紧回家看紧钱包,盯紧老婆。
如果说码农是因为整天对着电脑太单纯,那娱乐圈的滚刀肉也中招,就说明只要套路深,没有搞不定的人。
曾经的海澜之家的魔性代言人印小天就被骗婚又骗财,前妻不光学历家世,连名字都是造假的,不过还好生的儿子是真的。
能怪谁呢,总不能怪爱情太蒙蔽人?
我作为这些新闻的男性观众,看到事件里的渣女骗男人钱,就会情绪激动的把自己带入到受害者的角色,引以为戒然后跟着一起骂。
女生也一样会自我代入,看看那些豆瓣天涯上疯狂吐槽渣男的帖子下面,留言之热烈,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架势,火药味儿重的能去炸街。
这样一来,全社会的信任成本无形之中就被狠狠抬高了,交易模型也跟着变了。原本只是存在于村社文化中的不对等彩礼交易,通过互联网散播的恶性事件升级扩大成了男女对婚姻本质的质疑。
就比如北方出现的一次家暴,可能会影响南方的一场婚姻,反之亦然。
就像蝴蝶扇起了风暴,西边的人扇出的一巴掌导致东边一个人在婚姻上跑路。
互联网把一处处闭塞的风浪吹开成为一场大的风暴,我们每一个人的船都在飘摇,于是我们需要更重的压舱石,所以彩礼成本节节攀升。
而更重的压舱石再度激发更大的矛盾,互联网又去晕染加工一道输出过来,进而影响更多的人。
大家已经成了彩礼命运共同体。
好,在这种全社会信任成本变高的情况下,我们接着讲一个经济上的东西。
前面说到女性有生育价值,但它是随着年龄上涨而呈现抛物线形态的,基本上30岁是个顶点,之后都是下降趋势,听起来残酷,但就是这么现实。
那么在这条抛物线上,你作为一个男人或者女人,该怎么做能让利益最大化?
养云备胎?傍大款?听起来是道德不正确,但女生趁着自己在抛物线顶点的时候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不符合所谓道德,但可以用经济来解释,对吧?
别急着笑话女孩子,男孩子也一样,同样的个人利益最大化,我就当渣男骗一堆女生怎么样?就是要生米煮成熟饭又怎么样?
假如说我是一个渣男,我就拖着,把女方价值越拖越低,你女方拖到30岁了,不跟我结还能跟谁结呢?我就不给彩礼,你看着办。
拖,说穿了,是对渣男而言一个最优的策略。
只要不当人,大家都不当人。
所以反过来,时间对于女性而言是显着的劣势,所以女性趁着生育价值最高的时候争取尽可能多的一次性变现,这个做法是效益最大的。
我们不去评价这件事情在情感上对还是不对,因为女人有不当人的做法,男人也有不当人的做法,出问题的是人,不是性别。
我们每个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互联网的发展也让所有人受到了影响,并付出了代价。
所以真正的路径是什么?
支持男孩子和男孩子在一起,啊不对,是要评估如何解决这个因为性别差异导致的风险收益悬殊的问题,结论最终又回到了男女社会地位和分工这个进化了千年的话题上。
然后你就会发现。
不谈恋爱,屁事没有。